40、歹(不好,如不知好歹,好人歹人)
41、口头语(在说话未入主题之前先有一句像似骂人的话,很不文明,所以称之为“口头语”) 如北京的“口头语”则说成“他妈的”,而鲁迅美其名曰“国骂”,其实各地都有,各不相同,各有其地方特征,尤以济宁;般为明显.一听“口头语”就知其为济宁人,所以流传着“济宁州的口头语,不带奶奶不够本”的这句方言。
42、哄(用假话安慰)
43、晕(不能辨别是非,做事糊涂)
44、捞摸(想得点意外的好处,或已经失去而又不甘心,还想捞回来)
45、抬杠(两人因事争论,各持己见,互不相让)
46、和稀泥(将就敷衍了事,不计真正是非,得过且过)
47、二百五半吊子(济宁人常把思想、迟钝,领会问题较慢,或做些憨事的人,称二百五半吊子,其来由如何,为什么称“半吊子”呢?主要是清代京钱为方孔圆形,俗称制钱,每 500文(个)为一吊,所以说,二百五是半吊。到光绪年间又铸铜板(俗称铜子)作为货币,每一个大铜板当制钱二十文,每 50个大铜子,史称一吊钱,而49个也能称一吊,上账写为壹仟文,当时有98京钱之说,就是98个大铜子称为两吊,读作两仟文,所以,银票上写“见票发给京钱两仟”字样)
48、挑三架四(挑拨、搬弄是非)
49、兄弟(在济宁为弟弟之专称)
50、填房(丧妻再娶者谓之填房)
51、要羔子(养子的贬意)
52、盖体(被子)
53、小小虫(麻雀)
54、皮脸上赛(不怕人说,故意撒娇)
55、不粘(不行、不能成)
56、不管(一是不闻不问之义,再是白废不能用)
57、裂啦(事不能成)
58、啦踏(不干净)
59、解小溲(小便)
60、解大溲(大便)
61、原是(本来是、就是之义)
62、臆子(肥皂别称)
63、料瞎钉(说俏皮话,教别人听了啼笑皆非。)
64、闹信砖(开玩笑)
65、出恭(解大便)
66、僚亮(神情潇洒办事干练利落)
67、多咱(什么时候)
68、拿堂(故意要挟给人为难)
69、磨蹭(消极怠工)